位于暗示市关岭自治县的荒山上,延铺开的光伏板闪耀着幽蓝光泽,收获着高原阳光的“馈赠”。横跨山间的光伏电站,20余万块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将光能聚集,变成源源不断的电能,点亮的不仅仅是千家万户的照明之灯,还点亮了深山群众的小康之路!光伏发电产业为安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日,记者来到关岭自治县岗乌镇光伏产业集中区,远远观看,上万亩的荒山在光伏电板的装点下,就像穿上一身“蓝色的盔甲”。满山的光伏电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再通过国家电网送到千家万户,成为这里“源源不断”的“摇钱树”。
在关岭自治县石漠化严重的巍巍群山中,荒山和怪石成了这里的“底色”,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国土石漠化比例曾高达42.5%,“烧一山、种一坡,收一箩、煮一锅,养一家、穷一窝”是当地人常说的老话。
荒山如何发展?
光伏电站的成功引进,让石漠化区域的“荒山”有了用武之地。
2017年,关岭第一个光伏发电项目成功落户关岭自治县新铺镇江西坪村。虽然产能只有5万千瓦,但却开启了关岭光伏发电产业的序幕。
江西坪村田地少,荒坡多,生态脆弱。水源缺乏。但该村平均海拔仅为800米,年平均气温12—20℃,光照时间长,是光伏电站选址绝佳之地。在市、县、镇三级政府和贵州电网安顺供电局的积极推动下,2016年,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新铺光伏电站顺利落户江西坪村,项目一期投资35542万元,占地面积1265亩。2017年6月30日正式投入运营。
同时,该光伏发电站还与江西坪村签下25年的荒山和荒地租用期,投资方一次性拨付给村委16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用,有效壮大了该村集体经济。电站还租用村民的部分土地,以每亩29060元的价格一次性付款。仅这项收入,全村户均获得了一万至十几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用收入。而且村民还可以到基地务工,实现一举多得,稳定增收。同时,电站每年需锄草两次。电站每次一次性支付给江西坪村委29万元的务工费用,一年两次共58万元。由村委组织群众锄草,人均每天可获80元的务工收入。
发展经济,造福一方。江西坪村柑子组村民鲁德伦曾经是该村的贫困户,因妻子患了重病,丧失劳动能力,孩子还在上小学,由于要照顾家庭也不能出远门务工,一家人的困难生活日复一日。自从光伏电站项目的落地,鲁德伦家也实现了脱贫。“没想到现在我们家门口也能有这么先进的光伏电站,平时去干点活赚钱,也不耽误家里的事。”鲁德伦感慨道。
关岭挖掘到光伏发电“第一桶金”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光伏发电企业的引进,从2017年到2019年两年时间,光伏发电产能从5万千瓦增长到59万千瓦。
中国华能岗乌光伏发电站就是其中之一。该发电站自2019年落户关岭自治县岗乌镇。占地1060亩,装机容量8万千瓦,8月1日开工建设,于同年12月27日建成投产发电。每天发电量40万度,年产值达4000万。
光伏产业与石漠化治理协同发展。关岭通过“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的合作模式,形成“棚上发电、棚下种植”的发展趋势。
“每一个光伏发电站就是一个规上企业,给我们当地经济带来强劲动力。而且我们的光伏发电还结合农业、林业等一起发展。也对石漠化治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下步我们还要继续做大光伏发电产业,将关岭打造成为新能源大县。”关岭自治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鹏介绍。
关岭光伏发电产业只是安顺市的一个缩影。安顺市以国家支持发展新能源为契机,加强统筹安排,精心组织部署。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保障服务意识,加快相关手续办理进度。各级有关部门按照归口原则,坚持主动靠前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引得大批光伏发电企业落户安顺。
2020年以来,安顺市参与全国竞价获批的光伏项目建设共13个,总投资约79亿元,总装机185万千瓦,占全省装机总规模522万千瓦的35.4%,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