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你身边的太阳能发电站源头厂家

产品中心 解决方案 经销代理 工程案例

星火动态
一篇文章看懂光伏太阳能行业,建议收藏!
今年的光伏很有意思,行业需求节节攀升,很多公司业绩表现也非常好。 但是市值却是一降再降。从今年1月1日开始,到现在,A股近90家光伏企业加起来,整体市值已经蒸发破千亿。如果只算硅料、硅片、电池和组件这四大金刚, 大概三十多家企业,总市值就蒸发了6600亿以上。也就是超过一半的市值,消失在三分之一的公司身上。难免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光伏到底怎么了? 本文就系统性的来深度剖析一下光伏行业,先简单的说一下光伏四大金刚的情况。
图片
一、硅料
硅料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半导体的意思就是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电阻率大概在1mΩ·cm~1GΩ·cm范围内。
现在主要应用在光伏和电子领域,市场非常大。
硅的元素符号是Si,以前叫矽,很常见,石头沙子里面主要都是硅元素,所以硅料的生产原材料主要就是石英砂或者石英石。
石英石主要来源于石英矿,有专门产这种石头的矿山,比如我国的江苏东海和新沂,就有很优质的石英矿。
这些原材料由于纯度不高,所以需要提纯变成工业硅。
图片
硅料纯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6N标准,也就是纯度99.9999%,还有一种9N标准,纯度99.9999999%,还有更高11个9的。
之前的光伏P型电池,对纯度要求没那么高,所以主要用6N标准的硅料。
芯片的底片也是硅料做的,由于集成度非常高,所以要用9N标准的硅料。
不过现在光伏电池在向N型转型,纯度要求也更高了,下面还会单独讲。
硅料变成硅片,还有一个很麻烦的步骤,那就是“长晶”。
“长”就是生长的意思,“晶”是晶体硅的意思,因为硅料分为多晶硅和单晶硅。
在2018年之前,多晶硅是主流,但是后面基本上都用单晶硅,现在单晶硅片市场份额已经超过96%,慢慢地可能就没有多晶硅片了。
要把晶体硅给生长出来,主要设备叫“长晶炉”。
图片
上图这个设备就是“晶盛机电”的一款长晶设备。
硅料经过高温后,就变成液体“熔汤”,盛放硅料液体的东西叫“坩埚”,这是一个技术难度很大的东西。
坩埚放在设备的下面,然后把一个单晶体吊在熔汤的上面,这个单晶体有着种子的功能,所以也叫晶种或者籽晶。
吊着晶种的杆子,可以旋转向上活动。
图片
上面这个示意图就很形象。
熔汤的温度很高,晶种的温度低很多,所以这种温差就会让熔汤里面的硅料逐渐在晶种周围凝固。
凝固的同时,提拉杆会慢慢地旋转向上提,所以会逐渐形成一根硅棒。
这个过程像是植物的生长,所以就叫“长晶”。
硅棒出来后,会经过“滚圆设备”加工成想要的圆形尺寸,最后用切割设备切片,就是硅片。
当然除了硅棒外,硅锭现在也很常见。
硅料的四大巨头是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和新特能源。
这四家今年的市值都很惨。
图片
通威是绝对的老大,今年市值也蒸发了672亿。
不管是产能还是扩产速度,通威也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国内生产多晶硅的企业总共17家,整体产能和产量都在节节攀升。
1~10月多晶硅总产量115万吨,同比增长84%。
今年除了2月份,每个月的产量都在10万吨以上。
通威半年报的时候,产能42万吨,稳居全球第一,而且到2024年,产能将达到80万吨,2026年达到100万吨,非常疯狂。
只有大全能源扩产比较克制,其他公司都在无视供需关系。
行业产能远远大于行业需求,市场先生自然会打压价格。
现在N型料成交价6.5-7万元/吨,平均为6.81万元/吨,大降;
单晶复投料成交价6.1-6.5万元/吨,平均为6.27万元/吨,大降;
单晶致密料成交价5.9-6.2万元/吨,平均为6.04万元/吨,大降。
相比于年初的价格,现在用白菜价来形容都不为过,并且还在下降。
而且这还是行业平均值,如果按照大全能源和新特能源三季度公布的价格,只有5.6万/吨。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非常考验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不过成本这个东西,公司有很大的话语权,所以公布的往往有一定水分。
而且成本分为“销售成本、生产成本和现金成本”这三种,如果公司故意表达不清楚,很容易带来误解。
经过我的推算,协鑫科技的成本应该是最低的,因为他主要做颗粒硅,价格本来就要便宜点。
图片
我们习惯性的默认硅料就是生产硅棒,其实不准确。
前几年协鑫科技研发出颗粒硅后,它的“碳足迹”要比硅棒低70%以上。
碳足迹就是碳排放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国内提得不多,但是国外是比较看重的。
也就是生产颗粒硅要比生产硅棒,减少很多碳排放,成本也更低。
比如根据中报数据,乐山基地的颗粒硅生产成本只有3.6万/吨。
协鑫科技目前是全球绝对的龙头,而且竞争没那么大。
不过市场的主流依然还是硅棒。
除此之外,成本最低的是通威股份,已经低于4万/吨,我估计接近协鑫科技。
至于大全和新特,成本都还在5万/吨左右。
图片
根据大全能源三季报的数据,单位成本近4.8万/吨,现金成本4.2万/吨。
实际成本会略高一点,不过成本确实在持续降低,整个行业的成本都在下降,这是生产力提高的必然表现。
现金成本只包含生产过程中的现金支出,没有包括设备折旧等无形成本。
生产成本就是现金成本加上折旧等无形成本。
销售成本就是生产成本加上费用。
一般讲成本都是销售成本,也就是所谓的“全成本”。
以目前的硅料价格来看,这四大巨头还是都盈利的,但是其他中小企业,必然有部分是亏损的,现在只是在熬现金流。
之前的硅料暴利,也吸引了一批新玩家的进入,典型代表就是上机数控和双良节能。
上机数控原本是做上游设备的,为了进入新能源,不但业务转型,连公司名字都改了,现在叫弘元绿能。
图片
这可是真正的改头换面,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年初的市值还有435亿,如今只有185亿,蒸发了250亿,跌幅超过57%,在整个光伏行业里面,都位列前茅。
还有双良节能,原本是做水处理和节能系统的,前几年也一头扎进多晶硅,那可真是一入光伏深似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上岸。
实际上在年中的时候,多家中小企业就发布了信息,推迟扩产项目进度。
如果不是这样,现在的行业硅料产能会更高。
不过由于很多中小企业都是集中在近两年扩产,现在还没到显真身的时候。
如果硅料价格一直保持在这个低位,甚至持续下降,明年很多公司,估计就要露出马脚了。
正如通威股份的刘汉元所说,行业产能出清,已经在路上。
二、硅片
硅料生产成硅棒,然后用各种切割设备,最后的成品就是硅片。
主流的硅片形状分为两种,一种是圆的,也叫晶圆,半导体芯片主要用这种,一种是方形的,光伏电池主要用这种。
图片
但是硅片的尺寸有很多,尤其是晶圆,多达几十种
切割硅棒最重要的设备是“金刚线切片设备”,这是隆基绿能以一己之力带动起来的。
以前主要是用“碳化硅砂浆切割”,对于多晶硅还行,但是加工单晶硅损耗就很大了。
隆基绿能主要做单晶硅,所以带头研究金刚线切割工艺,并且投资和扶持了整个产业链。
以前进口的金刚线价格高达0.5美元/米,现在白菜价,只要2毛钱一米。
所以现在金刚线切割是行业的主流技术。
当然这是题外话,光伏硅片的尺寸没有那么多,现在主要是M10(182 mm /150μm)、N型(182 mm /130μm)和G12(210 mm/150μm)这三种。
182nm和210nm是硅片边长,130μm和150μm是硅片厚度。
硅片主要卖给半导体企业制作芯片,以及卖给光伏企业制造光伏电池。
图片
本文主要讨论光伏行业,不讨论半导体行业,因为统计单位不一样,半导体行业只能用“块”为单位,光伏一般是吉瓦。
从产量来看,今年1~11月,全国硅片总产量533GW,同比增长76.6%,今年的总产量应该是590GW左右。
11月份国内硅片总产量57GW,环比增长8.8%,很可能是今年最后一个正增长。
因为根据多家公司发布的终端项目情况,12月有不少项目都在陆续停工,本月的产量可能不会高于11月份.
而且11月份的环比高增长,主要是因为10月份的大幅度减产导致基数比较低。
10月的硅片产量只有50GW,环比大降19%,企业开工率平均只有70%左右,这还是隆基和中环将近90%的开工率拉高了的结果。
所以11月份的产量实际上还比不上9月份,而且我从行业协会网站看到,竟然有多个项目选择在11月份开工,导致硅片需求短期内迅速升温。
但是12月份没这么好,产量可能回到50GW左右。
而我们的硅片产能,早已经超过700GW,那么至少剩下100GW的产能怎么办?
没办法,只能卷价格。
图片
M10的价格是最惨的,现在只有2.1元/片,周环比降幅就高达5.73%。
G12大尺寸硅片是TCL中环主导推动起来的,绝对的龙头,还有天合光能和东方日升表现也不错。
大尺寸硅片受欢迎程度也越来越高,因为成本更低,在硅棒环节,产量就能提高15%左右,到下游之后对于电站的建设总成本,能降低0.1元/W左右。
182尺寸当然是以隆基绿能为主,还有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主要也是布局这个尺寸。
那为什么大尺寸成本更低,为什么那几个巨头还要扩产182尺寸的呢?
因为目前的光伏一体化技术,更适合182尺寸,由于很成熟,在整体协同上效率更高,所以弥补了成本的缺陷。
当然隆基等巨头也在布局210尺寸硅片,未来肯定还是属于大尺寸的,只是这个时间没那么快。
除了边长尺寸越来越大,硅片厚度也越来越薄。
不过边长比较稳定,所以一般都会说182硅片或者210硅片,没人用厚度来称呼。
因为厚度一直在变薄,而且厚度本来就是微米级,差别很细微。
现在P型电池的硅片厚度是150μm,其实很多还是155μm以上。
而TOPCon的N型电池,要薄一些,只有130μm,其实很多是140μm以上。
反正两者差距大概就是15μm左右。
硅片越薄,意味着成本越低,因为同样一根硅棒,能切出更多硅片,也就是所谓的“出片率”更高,未来肯定还会更薄。
硅片领域是光伏四大金刚里面技术难度最高的一环,所以玩家没那么多,行业集中比较高。
图片
2022年全国硅片产量约为357GW,同比增长57.5%。
2022年产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隆基绿能以近86GW的成绩稳居第一,占比24%,TCL中环紧随其后,两家快要占据半壁江山了。
当然这是去年产量的排名,如果按照现在的“产能”排名,就不好说了。
图片
上图是我根据各企业公告信息统计的产能数据。
刚之所以说如果按照产能排名,不太好说,因为是否达到计划产能,连公司自己都不确定,所以今年的准确产能,要等发布年报后才能确定。
比如晶澳科技,根据半年报信息,计划今年组件产能95GW,硅片产能达到组件产能的90%,意味着硅片产能85.5GW,但只是推算。
再比如高景太阳能,正在上市申请中,其数据不一定准确,从今年6月份发布的招股书来看,计划产能45GW,到2022年的年底已建成产能30GW,还有15GW现在是否建成还不得而知。
仅算上图统计的几家公司的计划产能,今年就高达695.5GW,全行业产能肯定超过750GW。
那么如果按照今年590GW的产量来算,如果全部按计划达产,至少要多出160GW的产能。
另外全球的硅片行业,就等同于中国硅片行业,因为硅片产量,中国企业占了全球的97%以上。
图片
卷成本全世界没人能卷得过中国。
所以硅片完全是中国企业内部竞争,跟国外没关系。
目前价格还在2元/片以上,企业还是有钱赚的,比如隆基的硅片毛利率17.6%,中环的硅片毛利率19%。
但是这两家的成本也最低,如果每片再跌个2毛钱,后面的公司就危险了。
除非是像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这种一体化企业,硅片主要是自用,几乎没有外销,就没有这一块的担忧。
三、电池
把硅片做成的电池片,加上玻璃和电路,就变成了电池片组件,当然也有柔性电池片,是不用底板和盖板的。
然后再用EVA胶把玻璃和硅片固定,再然后加上铝合金外壳和接线盒,就是完整的一块光伏电池,或者叫单个组件也行。
图片
虽然结构很简单,但是在中间电池片的处理上,工序还是挺多的。
比如“硼扩散工序”,就是要在硅片里面形成P-N结,这是电池的核心。
原理也很简单,学过物理的应该都懂,太阳光照在P-N结上,就会形成“空穴-电子对”,然后在电场的作用下,空穴从N区往P区跑,电子从P区往N区跑,就形成了电流。
电流经过外部电路进入蓄电池,就完成了整个光电转化流程。
光伏电池主要分为P型电池和N型电池两种。
图片
上图是我统计的主要研究技术路线,用蓝色标记的,是目前主要采用的技术路线。
在2016年之前,光伏电池技术主要还是Al-BSF,在2017年后,单晶PERC电池钝化膜取代了传统的全铝背场,让转化率提高了1%,瞬间成为主流,一直到现在都是主流。
不过PERC电池的理论转化率极限值是24.5%,目前量产的转化率平均已经达到23%。
几家优秀公司的量产转化率更高,比如隆基绿能量产转化率已经高达24.2%,差一点的晶澳科技也达到23.9%,再差一点的正泰新能达到23.6%。
到了这个水平,意味着头部玩家已经没有多少增长空间,以目前的基础科学技术,又没办法突破理论极限值。
所以现在行业公认的是N型电池会成为主流。
N型电池目前主流是TOPCon电池,产能规模也越来越大,同时IBC电池和HJT电池也是现在大家都在研发的路线。
图片
理论上IBC电池和HJT电池转化率更好,但是工艺难度更高,成本也更高。
比如HJT电池,需要用到200℃的低温银浆和金属铟,这两个东西的价格都不便宜。
IBC电池的工艺太复杂,需要多次掩膜和光刻,都快成为半导体了,成本至少翻倍,所以现在没法量产。
不过今年IBC电池的关注度很高,毕竟转化率的潜力摆在那。
相比之下,似乎HJT电池可行性更高一些,虽然成本高一些,至少工艺难度没那么高。
毕竟转化率高达26%以上,按照隆基最新公布的测试数据,已经达到26.5%,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在量产方面,通威股份是绝对的龙头,本来就还很小的市场,他拿走了20%。
不过这属于储备技术,现在还是以TOPCon电池为主。
所有光伏企业,基本上都在布局TOPCon电池,可见PERC电池已经快到英雄末路了。
目前有超过10家企业布局TOPCon电池,根据各公司公告的数据,“一道新能”夺冠,量产转化率已经达到26.1%。
后面几家比如大恒能源、晶澳科技等等,基本上也在25.6%以上。
突然想起前两天看到的新闻,中科院发布的一份检测报告。
图片
上图是我截取的一部分,这是“英发睿能”的一款N型TOPCon电池检测报告,效率已经达到26.21%。
我有查了一下公司之前的数据,年初的时候他的量产效率还只有25.2%,这个进步确实很快,如果能量产,那英发睿能就是技术领先。
今年TOPCon电池的行业产能也是突飞猛进,目前已经超过300GW,今年投产的可能是350GW左右,如果算总产能,可能接近500GW。
而且我看很多新玩家的扩产趋势,明年行业产能是冲着与PERC电池争头把交椅去了。
最积极的是晶科能源,目前产能高达55GW,之前的公告说今年计划将达到90GW,并且在10月底还发布了一个检测结果公告。
图片
目前全面积电池转化率高达26.89%,刷新了纪录,非常优秀。
还有名字很相似的晶澳科技,也很积极,投产已经达到46GW,而且还有33GW的组件。
正泰新能的起步很早,量产时间也很早,但是扩产速度似乎不快,到现在也才26GW的电池和21GW的组件。
隆基绿能和阿特斯也不小,超过30GW,超过10GW的公司,我统计的就有15家。
隆基绿能最是口是心非,当时口口声声说重金押注BC电池,结果反手就大幅度扩产TOPCon电池
其实光伏电池的流通远没有硅料、硅片和组件那么大,因为很多公司生产的电池都是给自己用。
主要对外销售光伏电池的公司是通威股份、爱旭股份和中润光能等。
比如爱旭股份的ABC电池,是他的当家产品。
图片
电池的行业数据没什么意义,因为主要是各光伏企业自己做成组件出售。
像通威这种是另类,通威股份已经连续6年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在电池技术路线选择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选择,全都做,所有技术路线通威都在布局。
四、组件
组件是光伏产品最后一个环节,直接用来建电站。
技术难度也是最低的,所有做光伏电池的企业,都会自己做组件,因为组件的出货量,是衡量实力的核心指标。
也还有一批中小企业,自己没有任何生产能力,把电池和辅材采购回来,也能自己组装成组件,但是对上游成本没有任何掌控力。
所以光伏产业链里面,组件企业是最多的,未来也是最惨的。
组件分为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和薄膜太阳电池组件,一个硬的一个软的。
不过薄膜组件占比非常低,主要还是晶体硅组件。
图片
上图就是一个平板式光伏组件的示意图,核心就是电池片、玻璃板、边框、胶和线路。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光伏组件的颜色一般是呈现蓝色或者黑色?
大部分都是蓝色,黑色也比较少。
因为那是反射薄膜层反射出来的颜色,太阳光照到光伏面板上后,当然是会被吸收,主要吸收某些颜色波长的光子,比如绿色波长,还有一些颜色是不被吸收的,就会被反射出来。
之所以呈现蓝色,就是因为蓝色波长的光反射出来了,人的眼睛看到的自然就是蓝色。
之所以呈现黑色,因为全都吸收了,没有反射,所以人的眼睛看到的就是黑色。
就好比黑洞,黑洞吸收宇宙万物,连光也吸收,所以才叫黑洞。
理论上吸收的越多,效率就会更高,那么黑色更好,但是同时会让面板发热,如果温度高于25℃,转化效率反而又会大幅度下降。
所以现在主流就是把蓝色反射出来,就跟人一样,吃多了不好。
如果能控制温度,未来可能黑色就变成主流了。
光伏组件的参与企业非常多,不过一年的出货量在10GW以上的,也就只有几家头部。
图片
上图是我统计的2022年和今年前三季度组件出货量排名前十的10家企业。
很巧,这10家公司这两年都依然属于前十,只是排名略微有变化,我是按照今年出货量排的。
隆基绿能从去年老大的位置,今年前三季度的组件出货量只有43.53GW,跌到了第三名。
晶科能源从去年的老二,勇夺今年冠军,出货量高达52.2GW,遥遥领先。
天合光能是去年的第三,今年出货量已经超过45GW,排名上升了一位。
从这三家的出货量来看,也只有他们目前超过40GW,今年的三巨头肯定非他们莫属。
晶澳科技紧随其后,虽然进步也较快,但是前三季度37.63GW的组件出货量,还没有超过2022年39.75GW的出货量。
其实在2017年~2021年,晶澳科技一直都是前三,2022年被天合光能反超了。
这是晶澳科技主动选择的结果,他选择要利润不要规模。
我们对比这几家公司的盈利情况就会很清晰。
隆基绿能体量太大,而且有一点非常重要,隆基绿能去年在价格很高的时候,就和多家国企客户签了一个相对比较低的长协价,但是再低也比现在的市场价要高不少。
所以在合约内的销量,隆基肯定是全行业毛利率最高的,这不用比。
只是季报都没有公布具体产品的毛利率情况,这在半年报里面写了综合毛利率19.08%
图片
虽然根据成本可以大概推算组件的毛利,但是肯定不准,所以直接对比营收和利润的关系。
晶澳科技和晶科能源的业绩主要来源于组件,但是天合光能有一部分系统产品,不过系统产品的毛利率要比组件高,所以只会拉高利润,不会拖后腿。
晶澳科技三季报营收600亿,净利润70亿。
晶科能源三季报营收851亿,净利润64亿。
天合光能三季报营收811亿,净利润55亿。
三组数据对比,区别很明显,晶澳科技以最低的营收,赚到了最高的利润。
这就是他放弃保持了5年全球前三的位置,换回来的成果。
我们在这些光伏企业的年报里面往往会看到他们都是说“全球前几”,其实中国前三就是全球前三,一个意思没区别,写全球显得霸气一点。
接着看排行榜后面的公司,阿斯特稳居第五名,但是未来肯定保不住了。
因为通威股份太疯狂了,别看现在通威股份才18GW的出货量,但是通威是2022年才刚进入组件行业,并且出道就排进前十。
目前通威的组件产能是55GW,而且还在扩产,按照他要做就做全球第一的风格,排进前三估计都没问题,何况区区第五名。
整个组件行业的产能,也一直在爬坡,好多家企业都至少有20GW的扩产项目,能否都按期完工投产,还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为现在已经很卷了,价格已经很低了。
价格都不能用“低”来形容,简直是惨烈,而且还将更惨烈,1元/瓦的价格是组件的盈亏平衡线,我们来看近期竞标的情况。
在12月1日,三峡集团公布了光伏组件招标信息。
图片
这个项目总容量2141.1549MW,要求是N型单晶双面双玻光伏组件,注意不是P型。
中标候选人有六家,分别是正泰、通威、一道、天和、大恒、晶科,单价全部低于1元/瓦。
最高价出自天合光能,单价0.992元/瓦,最低价出自正泰新能,单价0.943元/瓦。
这已经跌破1元/瓦了。
是早就跌破了吗?
不!
11月28日,华润电力公布了组件招标信息。
图片
这个项目总容量200MW,要求同样是N型单晶双面光伏组件。
中标候选人是东方日升、协鑫和正泰这三家,价格全部高于1元/瓦。
还有11月22日,大唐集团公布了组件招标信息,我就不上图了。
项目总容量5000MW,要求同样也是N型组件,有8个中标候选人。
其中最高价出自隆基,单价1.098元/瓦,最低价出自一道新能源,单价1.028元/瓦。
也是价格全部高于1元/瓦。
在10月份的时候,根据国电电力公布的招标信息,标段2也是N型组件,投标单价全部都还高于1.1元/瓦,也是隆基的价格最高,达到1.241元/瓦。
以前虽然说行业内组件的实际成交价已经跌破1元/瓦,但是毕竟不是投标价。
也就意味着从12月份开始,N型组件正式跌破1元/瓦,已经和P型组件成了难兄难弟。
11月28日,广东省能源集团公布了组件招标信息。
图片
这个项目总容量1175.8318MW,要求的就是P型单晶双面双玻组件。
其中最高价出自隆基,单价0.965元/瓦,最低价出自一道新能源,单价0.938元/瓦。
也就是现在N型价格区间是0.943元/瓦~0.992元/瓦,P型价格区间是0.938元/瓦~0.965元/瓦,差距非常小了。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只是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形成价格恐慌。
如果只是促进产能出清,其实没什么,万物都有周期,只要是人工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必然面临产能周期性的涨和跌。
但是怕就怕在科技领域也这样,大家为了活下去,都死守现金流,能不花钱就绝不花钱。
那么在研发投入上,肯定也是一样停滞不前。
这其实是很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大家都不去创新,整个产业链就会吃老本。
从我估算的结果来看,0.9元/瓦是组件行业真正的盈亏平衡线,也就是1元左右的时候,头部玩家利润虽然很薄,但也还是有钱赚的。
如果跌破0.9元/瓦,很可能就全行业亏损。
其实即便保持现在这个价格,在2年之内,就会有50%的光伏企业被淘汰。
图片
不要觉得一半的淘汰率很高,我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所以希望各光伏企业加快海外布局步伐,让国内的竞争压力小一点!
五、国内光伏
根据前面剖析的光伏四大金刚硅料、硅片、电池和组件的情况,我们对光伏行业供给端的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下面就再来看全球光伏发电需求的情况。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12894万千瓦,同比增长145%。
从发电量来看,前三季度光伏总发电量43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而且利用率98.3%。
总的新增发电装机量2.3亿千瓦左右,意味着光伏新增占了57%。
发出来的电,总要消耗掉才行,从耗电量来看,也不错。
前三季度全国总耗电量6.8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比去年增长速度更快。
其中第一产业(农业)用电9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
第二产业(工业)用电4.4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
第三产业(服务业)用电1.2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
三大产业全部在快速增长,意味着经济在持续恢复。
全国所有省份的耗电量都在增长,意味着经济恢复是宏观趋势,不是个别现象。
图片
耗电量是经济的主要“脉象”之一,消耗能源就肯定会产生价值,否则就会关灯睡觉,即便不睡觉,也不会加班。
当然我国的火电是非常发达的,就算没有新能源,我们传统的火电和水电,也能满足需求。
水电受限于水源,目前适合建大型水电站的地方已经很少了,几年之后就会饱和。
火电不一样,新建火电站或者扩建,都非常简单,除了消耗煤炭有污染之外,全都是优点。
而且技术很成熟控制很方便,想多发电就多烧点煤,想少发电就少烧一点。
不像光伏和风电,要看老天爷脸色吃饭。
但是碳中和这个目标,在“合适”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努力去达成的。
什么叫合适的情况?
就是在没有负担,没有负面影响,新能源电力能盈利的情况下。
那现在是不是满足这个“合适”的条件呢?
并没有满足。
首先电网容量有限,留给新能源并网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因为新能源电力波动很大,可能昨天还在全力发电,今天就熄火了,电网是不允许超过一定波动幅度的。
除非电网全面升级扩容,这不就是负担吗?
从以往的五年规划就能看出,上万亿的资金砸到电网里面,也就是闪个火花。
所以快速升级电网是不现实的,只能慢慢来,每年扩一点。
那还怎么发展新能源呢?
答案就是依靠储能。
以前我是不喜欢光伏的,因为那个时候储能技术还太落后,其实也就是今年,储能才高速发展起来,主要是成本降下来了。
储能作为中转站,就可以平抑掉新能源电力的波动,经过计算取一个合适的并网容量中间值,就不会影响电网了。
但是储能大规模地普及,尤其是跟上新能源发展的步伐,这还需要时间。
所以现在依然是以火电为主,并且火电装机量也在逐年增加。
图片
如上图所示,这些年的火电装机容量一直都在增加,因为经济在发展,新能源还没成长起来,火电依然扛大旗。
2022年我国火电装机容量13.32亿千瓦,同比增长2.7%,2023年的数据是我自己写的,到三季度是13.7亿千瓦,今年应该是14亿千瓦左右。
如果储能全面铺开后,火电会逐渐下降。
在12月7日的中国·浙江(宁海)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发改委下面的能源研究所说:
“未来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将成为主力电源。”
同时还说了,这里面“消纳”是最根本的,也就是为了收益,新能源电力必须要消耗掉,不能弃电,比如耗能大户可以继续往新能源发达的地区迁移。
如果实在用不掉,也要用储能收纳起来。
你看我前面说的“合适”情况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现在成绩都不理想。
所以碳中和是“未来”必须要达成的目标,但是现在,先看着办。
具体看什么?
看抽水储能和电池储能的进展情况,电网很欢迎新能源电力,但是不欢迎波动的新能源电力。
图片
这是所谓光伏“阶段性过剩”说法的根本。
因为目前几大发电巨头,不敢扩张太快,在等那三个条件的完善。
而这两年各光伏企业,扩产又太猛了,需求虽然在增长,但是跟不上扩产的步伐。
当然,影响我国光伏产业链的,不止国内,因为全球的光伏产业,绝大部分都在我国企业手里,所以海外表现同样重要。
六、海外光伏
说起光伏出口,就让我想起今年8月初,首趟光伏出口专列,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行,从西安到乌兹别克斯坦,车上装载了隆基绿能的20MW光伏组件。
在新能源领域,不管是光伏,还是风电,还是汽车,都在扎堆出海。
比如刚说的乌兹别克斯坦,那是1GW规模的大项目,也是我国海外投资最大的光伏项目。
其中绝大部分都采用隆基绿能的N型组件Hi-MO7。
当然,这还只是我国光伏出海的冰山一角。
2023年1~10月,光伏组件出口174.1GW,同比增长30.6%。
去年全年的出口量是154.8GW,也就是从11月份后的出口量,都是增量。
不过到年尾了,不少国家都在收紧进口,而且欧洲等地区的光伏库存依然比较高,所以第四季度肯定是不如上半年的。
图片
上半年的出口数据很亮眼,组件出口量108GW,同比增长37.5%,电池出口19GW,同比增长83%。
不过从7月份开始,表现就没那么好了。
比如7月份的组件出口,环比下降了16.7%,电池出口环比下降了20.5%。
我们的光伏主要出口地是欧洲,但是下半年欧美大幅度加息,恰恰大型电站的投资,对利率非常敏感,因为电站的回报周期很长,融资成本很大程度决定了投资压力。
所以下半年欧洲的电站建设进度,明显放缓,导致库存增大,目前可能还有超过80GW的库存。
如果根据挪威Rystad Energy公司的预测,今年欧洲的库存甚至将高达100GW。
不过欧洲的EUPD公司发布的调研数据不一样,他们认为欧洲今年的库存应该是85GW左右。
因为欧洲2022年装机容量40GW,但是从中国进口了87GW,也就是还剩下47GW。
然后今年欧洲的装机量大概是60GW,同样今年将从中国进口100GW,也就是今年又剩下40GW。
那么去年的库存加上今年的库存,总共就是87GW。
今年的数据目前没法证伪,即便按照底线的85GW来算,减去20GW的常规库存,也还剩下65GW的库存。
这个库存量,也是很高的,超过了一年的装机量。
图片
高库存还不是重点,我们的光伏企业实在太能卷了,国外本土企业根本毫无还手之力,所以传出欧洲也要进行制裁的消息。
不过目前欧洲还是保持了现状,但是土耳其先跳出来了。
就在不久前的11月25日,土耳其发布公告,要对原产于中国的光伏组件,进行反倾销反规避调查。
为什么是土耳其当出头鸟?
因为土耳其号称是全球第四大光伏制造国,其实2022年的产能才只有区区8GW。
当然8GW也不小哈,我们还是不能只看自家的产能,这没有可比性。
今年全球的装机量依然保持了50%以上的增速,但是我们中国占了增长的大头。
不过海外的毛利率要高于国内。
可是全球有实力又有意愿建大型光伏电站的,全球只有中国、美国和欧洲。
中国供应已经饱和,欧洲今年也不好过,而美国又搞起了贸易壁垒。
图片
我们没法顺利的直接把光伏出口到美国,所以主要出口国是土耳其、印度和柬埔寨,这三个国家占了全球70%的份额。
他们拿着我们的光伏,然后再大量出口到美国,赚中间差价,也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利润。
美国宁愿让其他国家赚高额利润,也不愿意让中国企业赚合理利润。
不过现在各光伏巨头在外国大量新建产能,包括美国在内,所以明年的出口数据应该也不会很好,但是企业的海外业绩,肯定会有比较好的提升。
除了欧美国家之外,还有亚非拉地区的市场前景也很好,他们很多地区缺水,但是光照很充足,天然适合光伏发电。
电站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他们自己国家的公司投资,另一种是和中国合资。
不管哪个方式,大型电站的投资金额是非常巨大的,很考验国家的经济水平。
今年海外光伏增速放缓,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也没钱。
但是像中东那些有钱的国家,光伏需求明显就比较好。
所以新能源不只是中国喜欢,全世界都喜欢,只是跟中国那三大限制条件一样,海外也有着类似的限制条件。
七、光伏的需求
对于光伏的需求,大的参照标准,当然是国际标准说的,在2050年之前,新能源发电占比要超过50%。
不过这个时间太长了,还有27年的时间,都够一个行业起伏好几次了。
但是有这个基本前提在,说明大家都认可新能源,这是趋势。
图片
那么当下或者近几年的光伏需求,主要取决于电网容量和储能。
储能发展得很快,尤其是今年,可以用飞速来形容,明年会更快。
电网容量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不过国外要好一些,他们的冗余空间比我们大,毕竟新能源装机量远比不上中国。
所以只要降低电站建设成本,市场依然很大。
另外从耗电量来看,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能源是必然会消耗越来越大的。
比如未来的耗能大户,一定会花落AI智能行业,算力消耗的电量非常庞大。
2022年全球发电量大概是30万亿度,以现在的标准,每年用电量增长3%左右。
不过这个增长是没有预计AI算力增长部分的。
因为这个没法精准计算,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们只能用参照物。
全球算力龙头肯定是美国,美国的数据中心仅公开的耗电量,一年就是1000亿千瓦时,这已经是至少30家火电厂的发电量了。
全球目前的数据中心耗电量大概是400太瓦左右。
1太瓦(TW)=10^12W
如果根据这个数据,这个功率大概占全球的3%。
这还是在今天这个AI算力没有起来的时候。
图片
如果按照AI模型的成长速度,算力大概是100天翻一倍,也就是今天假设基数是100,,100天后就变成200,200天后就变成400,300天后就变成1600。
这种复翻下去非常恐怖,根本不需要多少时间,短短5年时间,就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按照这个速度,即便现在基数再低,5年到10年后的耗电量,很可能是现在占比的10倍以上。
如果不看AI算力增加部分,按照目前的光伏装机趋势,今年的光伏新增装机量应该是160GW到200GW之间。
去年的总装机量是2560GW,也就是新增了6%以上,这个增速看起来已经超出了全球电量需求的增速
但是如果换算成总电量,那这一两百GW的新增,也只有新增电量总量的2%左右。
所以实际上即便是以现在的增长速度和行业状态,基本上都能保持供需平衡。
如果现在按照人口来算。
目前世界人口总数80亿左右,人均用电量三千多度,根据预测,2030年人口大概是85亿,2050年近100亿。
同样如果用人均用电量增速为3%来算,到2030年也是近40万亿度电,刚好印证了前面的数据,也就是每10年大概增长10万亿度的用电量。
按照我国光伏的发电能力,大概1KW发电1500度左右,如果先不考虑电网容量的情况下,以光伏发电占比20%来统计,到2030年需要超过5000GW的装机容量。
图片
之所以不考虑电网容量,因为根据国家规划,目前的电网升级计划,仅仅只适用于发电量的常规增长,还没有考虑大幅度增长的情况。
5000GW的装机容量,需要多少硅片?需要多少硅料,这个就很好计算了。
这是最保守的结果,我估计实际肯定会大很多,因为储能跟上来后,即便电网不升级,那新能源电力就可以突破限制关口。
现在普遍都是按照增量空间去评估光伏的生存空间,如果新能源占比真的往50%的目标去靠,这个装机容量会成倍的放大。
所以明年很关键,当前的储能技术和成本还是不行,据我观察,明年应该基本上就可以成型。
我觉得那些光伏企业都在赌这个时间节点,因为市场需求增量是没任何问题的,如果不是电网限制,别说产能过剩,甚至供不应求。
那么两年之后逐渐利用储能解决电网波动问题,光伏需求同样会有一波很大的增量需求。
毕竟适合建光伏电站的地方太多了,不管是分布式的,还是西北大沙漠里面,都是未来的广阔的阵地。
所以光伏的未来需求,肯定是没问题的,占比大幅度提升的前提条件,也正在慢慢形成。
图片
八、光伏的未来
从今年的供需关系来看,似乎市场带着浓浓的悲观情绪。
源头无非就是这么一组数据。
今年的光伏产能将近1000GW,但是行业需求不超过600GW。
这当然是明显的产能过剩,前面说的国内外装机量几十个百分点的增长,放在这种产能增速面前,也是小巫见大巫。
不过美国现在已经开始降息,因为市场上的利率在下降是公认的事实,美联储还能“端”多久,这不知道,但是肯定不久了。
这是另一个宏大的话题,本文不细说,我的判断是肯定会降,否则美国就崩溃了。
但是做这个决定实在太难了,人家也是要面子的,所以尽管内心已经降了,面上还要再挺一挺,然后找个好台阶,就过去了。
到那个时候,该建的光伏电站又要热热闹闹地动起来,因为低融资成本就是一针兴奋剂。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有疑问,为什么非要建光伏电站?真的是因为碳中和吗?
可以很肯定地说,只要允许光伏电力平价上网,再加上合适的融资成本,任何电力企业都有动力建光伏电站,而且动力还不小。
建火电站赚钱吗?
赚钱!
建水电站赚钱吗?
赚钱!
建核电站赚钱吗?
赚钱!
意思就是电站=赚钱
这也是我之前分析光伏企业的时候,多次说看好自己有电站的企业的原因。
图片
那新能源电站凭什么就不赚钱?
还不用花钱买煤烧,也不用花巨资维护核电站,水电站是个Bug,长江电力这种公司,那些大坝水轮机啥的,用个百八十年完全没问题,等折旧年限完了,那全都是利润。
所以水电站才会那么多,多到快没地方建大型水电站了。
去四川自驾过的朋友可能知道,沿着大江走,一路上最多的就是小型水电站,隔不了多远就会有一个。
所以光伏电站跟水电站是没法比,但是比其他能源要好。
现在光伏组件的质保期是25年,也就是在设计电站财务模型的时候,以这个年限为标准。
但是光伏电站真的只能用25年吗?
别说现在还没有超过这个年限的案例,还真有,而且还不少。
比如在甘肃一个叫小岔村的地方,由于以前交通实在不方便,又非常贫困,到80年代这里都还没有通电。
为了解决基本的用电需求,1983年在这里建了一个小型光伏电站,属于最早投入运营的一批。
算算时间,今年刚好40年过去了。
但是这个老光伏电站依然还在正常运行,要知道那个年代的技术,还是36片单晶102×102绒面电池片的组合,远没法跟现在的产品相比。
可是不影响发电啊,现在每年依然还要发电7千度左右,面板没有开裂,支架也没生锈,系统效率还能达到60%。
当然组件功率是会衰减的,大概每年平均衰减0.5%的样子。
图片
从这个个角度来说,同样是再生能源,光伏比不上水电。
但是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低啊,跟水电站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这又扳回一局。
所以光伏电站也等于是赚钱机器,尤其是25年之后,躺赚。
那么上有“碳中和”的指示,下有“赚大钱”的空间,电力企业当然有十足的动力发展光伏电站。
所以总结来看,未来两年是一个时间节点,从明年开始,就会有大量落后光伏企业被淘汰,这就是市场的残酷性。
当供需关系恢复平衡后,市场需求又会重新快速增长,这就是那些巨头选择在现在这个时候大力扩产的原因。
两年之内陆陆续续投产,加速行业产能出清,出清完了,自己庞大的产能,刚好享受巨大市场的红利,大口吃肉回血。
所以他们也在赌这个时间点,熬过去了,就会更上一层楼,市场集中度会提高很多,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那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两个,第一个是这个时间期,是不是真的是2年,第二个是如果竞争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大,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撑下去。
其实要不了2年,明年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我们拭目以待,静看光伏市场的风起云涌。


Bu yılki fotovoltaik çok ilginç, endüstri talebi artıyor, birçok şirketin performansı da çok iyi.
Ancak piyasa değeri tekrar tekrar düşüyor.
Bu yıl 1 Ocak'tan başlayarak bugüne kadar, A-share yaklaşık 90 fotovoltaik işletme birlikte, toplam piyasa değeri buharlaşarak 100 milyarı aştı.
Sadece silikon, silikon gofret, piller ve dört büyük King Kong'un bileşenlerini sayarsanız, muhtemelen otuzdan fazla şirket, buharlaşmanın toplam piyasa değeri 660 milyardan fazladır.
Yani, piyasa değerinin yarısından fazlası, şirketin üçte birinde kayboldu.
Kaçınılmaz olarak bir soru ortaya çıkacaktır, fotovoltaik sonunda nasıl?
Bu yazıda, fotovoltaik endüstrisinin derinliğini sistematik olarak analiz edeceğiz ve ilk olarak fotovoltaiklerin dört krallığının durumu hakkında kısaca konuşacağız.
Resim
İlk olarak, silikon malzeme
Silikon yarı iletken bir malzemedir, yarı iletken iletken ve yalıtkan arasındaki iletkenlik anlamına gelir, direnç yaklaşık 1mΩ-cm ~ 1GΩ-cm aralığındadır.
Günümüzde ağırlıklı olarak fotovoltaik ve elektronik alanlarda kullanılmaktadır ve pazarı çok büyüktür.
Silikonun element sembolü Si'dir, eskiden silikon olarak bilinir, çok yaygındır, içindeki taş kumu esas olarak silikon elementlerdir, bu nedenle silikon hammaddelerinin üretimi esas olarak kuvars kumu veya kuvars taşıdır.
Kuvars taşı esas olarak kuvars madenlerinden gelir, Çin'in Jiangsu Eyaletindeki Donghai ve Xinyi gibi bu tür taş üretiminde uzmanlaşmış madenler vardır, çok yüksek kaliteli kuvars madenleri vardır.
Bu hammaddelerin düşük saflıklarından dolayı endüstriyel silikona saflaştırılması gerekir.
Resim
İki ana tip silikon saflığı vardır; %99,9999 saflıkta olan 6N standardı ve %99,999999999 saflıkta olan 9N standardı ve daha yüksek 11 9s.
Fotovoltaik P tipi hücrelerden önce, saflık gereksinimleri çok yüksek değildir, bu nedenle 6N standart silikonun ana kullanımı.
Çipin alt tabakası da çok yüksek entegrasyon derecesi nedeniyle silikondan yapılmıştır, bu nedenle 9N standart silikon kullanılır.
Bununla birlikte, şimdi N-tipine geçişte fotovoltaik hücre, saflık gereksinimleri de daha yüksektir, aşağıdakiler ayrı ayrı konuşulacaktır.
Silikon gofretlere silikon, çok zahmetli bir adım var, yani "uzun kristal".
"Uzun" büyümenin anlamıdır, "kristal" ise kristal silikonun anlamıdır, çünkü silikon malzeme polisilikon ve monokristal silikon olarak ikiye ayrılır.
2018'den önce, polikristalin silikon ana akımdır, ancak temelde monokristalin silikon daha sonra kullanılır ve şimdi monokristalin silikon gofret pazar payı% 96'yı aştı ve yavaş yavaş polikristalin silikon gofret olmayabilir.
Kristal silikon yetiştirmek için ana ekipmana "uzun kristal fırın" denir.
Resim
Yukarıdaki resim JSI'nın uzun kristal fırınlarından birini göstermektedir.
Silikon malzeme ısıtıldıktan sonra sıvı "erimiş çorba" haline gelir ve sıvı silikon malzemeyi tutan şeye teknik olarak zor bir şey olan "pota" denir.
Pota, ekipmanın altına yerleştirilir ve ardından erimiş çorbanın üzerine tohum işlevi gören tek bir kristal asılır, bu nedenle kristal tohumu veya tohum kristali olarak da adlandırılır.
Kristal tohumun asılı olduğu çubuk yukarı doğru hareket edecek şekilde döndürülebilir.
Resim
Yukarıdaki diyagram iyi bir örnektir.
Erimiş et suyunun sıcaklığı çok yüksektir ve tohumun sıcaklığı çok daha düşüktür, bu nedenle bu sıcaklık farkı erimiş et suyunun içindeki silikonun tohumun etrafında yavaş yavaş katılaşmasına neden olur.
Katılaştıkça, kaldırma çubuğu yavaşça döner ve yukarı doğru kalkar, böylece yavaş yavaş bir silikon çubuk oluşur.
Bu süreç bir bitkinin büyümesine benzer, bu yüzden "büyüyen kristal" olarak adlandırılır.
Silikon çubuk çıktıktan sonra, "yuvarlama ekipmanı" tarafından istenen yuvarlak boyutta işlenecek ve son olarak silikon gofret olan kesme ekipmanı tarafından dilimlenecektir.
Tabii ki, silikon çubuklara ek olarak, silikon külçeler de günümüzde çok yaygındır.
Silikon malzemenin dört devi Tongwei, GCL, Daquan Energy ve Xinte Energy'dir.
Dördü de bu yıl piyasa değerini perişan etti.
Resim.
Tongwei mutlak patron ve piyasa değeri bu yıl 67,2 milyar buharlaştı.
İster üretim kapasitesi ister genişleme hızı olsun, Tongwei aynı zamanda hak ettiği patron konumunda.
Toplam 17 polisilikon işletmesinin yurtiçi üretimi, genel kapasite ve üretim tırmanıyor.
Ocak ayından Ekim ayına kadar polisilikon üretimi yıllık %84 artışla 1,15 milyon tona ulaştı.
Bu yılın Şubat ayına ek olarak, her ayın üretimi 100.000 tondan fazladır.
Tongwei'nin yarı yıllık raporuna göre, 420.000 tonluk kapasite, dünyanın ilk istikrarlı kapasitesi ve 2024 yılına kadar kapasite 800.000 tona ulaşacak ve 2026 yılında 1 milyon tona ulaşacak ki bu çok çılgınca.
Sadece Daquan Energy üretimi genişletme konusunda daha kısıtlı davranıyor ve diğer şirketler arz ve talebi görmezden geliyor.
Endüstri kapasitesi endüstri talebinden çok daha büyük, Bay Market doğal olarak fiyatı baskılayacak.
Şimdi N-tipi malzeme işlem fiyatı 65.000-70.000 yuan / ton, ortalama 68.100 yuan / ton, büyük bir düşüş;
Monokristal bileşik döküm malzeme işlem fiyatı 61.000-65.000 yuan / ton, ortalama 62.700 yuan / ton, büyük bir düşüş;
Monokristal yoğun malzeme işlem fiyatı 59.000-62.000 yuan / ton, ortalama 60.400 yuan / ton, büyük bir düşüş.
Yılın başındaki fiyatla karşılaştırıldığında, şu anda bir lahana fiyatı olarak tanımlamak çok fazla değil ve hala düşüyor.
Ve bu hala çizgi

返回
列表
上一条

光伏太阳能“最强史上内卷”:明年上半年或厮杀最激烈的时刻

下一条

山东:非自投户用按工商业备案、红色区域暂停备案,推动分布式上网电量入市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