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村中空闲地块修建光伏电站,为村子设置一个“阳光存折”,武汉市黄陂区伏东村就拥有一个光伏电站。黄陂区伏东村村支书黄正国表示,自2017年该村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以来,每年平均可为村里增收7万至8万元,如果光照更充足,收益也会更多,给村里的脱贫致富贡献了重要力量。
据国网武汉供电公司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武汉市共计有140个光伏扶贫项目,已全部并网发电,并网总规模1.08万千瓦,覆盖江夏、黄陂、新洲、蔡甸四个新城区。截至2020年9月,武汉市光伏扶贫电站累计上网电量3699.76万千瓦时,累计结算光伏扶贫购电费1793.92(包含省补)万元,补贴资金(国补)1628.52万元,实现“阳光脱贫”。 光伏电站落户伏东村 指着光伏电站角落处的杂草,村民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会进行专业维护,但日常对光伏电站的维护就由村里来解决,杂草要清除、光伏板上落了鸟粪要清理干净、打了雷得看看是不是自动闭合了要重启……“这是我们村的荒山,正好用来做这个。”村民刘忠六说这一大片区域闲置着不能用于耕种、开辟鱼塘,周围也没有什么植物遮挡,光伏电站建在这里村民都赞成。
伏东村8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在2017年2月26日并网发电,包括光伏板、逆变器、线路等在内所有成本114万元,由政府出资,使用寿命25年,相当于给贫困村增加了一笔固定资产。自2017年该村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以来,每年平均可为村里增收7万至8万元,光照充足的年份收益会多一些。 黄正国告诉记者,村子里的光伏电站选用的是光伏发电膜,跟单晶硅发电板相比,没有太阳的时候,只要有亮光也能发电,发电量比有日照的时候少一点。黄正国说根据此前商量好的,光伏电站每季度结算一次,钱直接进入伏东村所在黄陂区罗汉寺街街道的经管站账户,今后这个钱就成为村里贫困户的“专用账户”。其中,30%的钱专门用于贫困户家庭的“临时救助”,70%的钱用于改善贫困户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如贫困户家庭需要更新劳作的工具等。
“要尽量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而不是直接给救助。”黄正国说,光伏电站可以持续发电,这个“专用账户”就会一直有收入,贫困家庭也就有了一个长期应急保障。 用电“升级”助村民增收 过去伏东村只有两台50千伏安变压器,为让该村电力供应“升级换代”,黄陂供电公司申请国网项目投资180万元,按照最新标准对该村4个自然湾进行农网升级改造,新增5台配变,新增容量600千伏安;新立电杆72基;改造10千伏架空线路1.42公里,0.4千伏低压线路3.294公里,下户电缆2.469公里,户均容量将达到3.27千伏安。 黄正国说,伏东村原来集体经济收入仅1.2万元,村内无企业入驻。农户生产生活水平普遍偏低,村内原有贫困户22户,多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多数没有劳动能力。黄陂供电公司将村子的用电“升级换代”以后,这里家家户户都换上了家用电器,“老弱病残”在家能自己照顾自己,各家劳动力得到“解放”,农忙时忙活自家的地,农闲时打工挣钱。71岁的村民刘青表示,家里5亩田,以前因为缺水,种起来费力费钱。2016年帮扶单位修了大水塘和灌溉设施,种起来甭提多省心,还能养莲藕,只一季莲子的收入都能有万元左右收入。 黄正国说,供电“跟上来”以后,村子里扩大各种产业规模就有了底气,武汉供电公司资助400万元修建的蔬菜大棚,既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租金和用工收入。比如每年8月到次年2月,草莓基地都需要人手,一天需要80名工人,本村的人全上了有时候人还不够,还有周边村子过来打工的。 供电部门提供长期服务 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光伏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模式,下一步该公司将充分发挥电网企业技术和专业优势,以光伏扶贫项目接网为重点,主动对接需求、精简手续、畅通报道通道,保障项目早并网、村民早收益。持续做好光伏扶贫项目供电服务,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指导,减少电站故障,实现应发尽发,保障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及时到户。 同时,供电部门还将强化与用户的沟通联系,切实落实各项光伏扶贫支持政策,助推贫困户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不断加强光伏电站运行监控分析,实时掌控扶贫电站发电情况,及时排查发电能力低于预期的电站,指导用户维护设备,确保已建成光伏扶贫项目持续发挥效益。